新時代新征程,文化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高水平融合創新成為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動力。作為人類智慧、勞動和創造力的結晶,工程實踐不僅是一種技術或科學的應用,同時也是一種文化現象。文化可以賦能工程,具有文化韻味、增加文化景觀、豐富文化內涵的工程,也在助力書寫文化繁榮發展的時代篇章。
近期,由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國家人文歷史》雜志社聯合主辦,以“為世界塑造美”為主題的美麗中國工程實踐創新案例發布會暨研討會在京舉辦。與會專家圍繞文化與工程的融合共興、工程的文化內涵與美學意蘊等展開討論。本版今日摘編發言,以饗讀者。
矢志創新之美。工程建筑行業,在守正中傳承文化根脈,在創新中匯聚時代精華。從白山黑水的新中國第一家電力設計院到天涯海角的海上風電,中國能建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超越。邁入新時代,中國能建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在壓縮空氣儲能、高空風能、綠電綠氫綠氨綠甲醇一體化方案等關鍵領域加速突破,引領企業發生全方位、系統性、深層次革新,繪就新時代新業態新畫卷。
共建綠色之美。工程建筑的生命力在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建筑與生態相得益彰。中國能建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設計建造了湖南岳陽電廠、廣東深圳東部環保電廠等一批“森林中的能源中心”,不斷拓展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圖景。邁入新時代,中國能建全面推動綠色低碳轉型,全方位提升綠色設計、綠色制造、綠色建造、綠色運營水平,引領工程建設向綠色低碳轉型。
探尋數智之美。當前,數字技術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重構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邁入新時代,中國能建全面推動數字智慧轉型,以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驅動企業改革發展,深入推動管理數字化、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數據價值化,創新迭代智慧電廠、智慧能源、智慧工地、智能裝備等產品,為現代建筑業發展注入數字科技之美。
共享博鱼·boyu体育,融合之美。融合之美,本質是“共商共建共享共贏”,內核是打破思維定式和固有壁壘。中國能建致力於推動行業之間、產業鏈上下游之間要素共享、價值共生。邁入新時代,中國能建全面推動共享融合轉博鱼·boyu体育,型,大力推進產業間跨界融合、產業鏈內一體化融合、要素間交互融合、區域間協同融合,全面打造城市“七網融合”、產業“四大融合”的新產品、新模式、新業態,加快推進萬物互聯、百行相通、多業相融。
彰顯人文之美。建筑是文化的載體、文明的見証、民族的記憶。中國能建在海南省儋州市設計建造的洋浦熱電廠,其廠房外形設計就借鑒自黎族古老的民居船型屋,承載著“雲海縱橫、踏浪出征”的文化意蘊和美好祝福。邁入新時代,中國能建全面推動文化賦能,依托所屬26家規劃設計院和2萬余名設計從業人員,引領工程規劃設計將深層次的文化基因與新時代的文化需求結合起來,在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更大范圍彰顯建筑行業的人文之美。
未來,中國能建將重點圍繞創新之美、綠色之美、數智之美、融合之美、人文之美,推進美麗中國工程實踐的創新創造,將“五美”不斷轉化為工程美、社會美、國家美、世界美。
30多年前從海南海口飛到香港,林立的高樓讓我們一行人贊不絕口。那時,人們把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看作城市最美的風景。后來,各地城市高樓越來越多,也越“長”越高,人們開始抱怨“千城一面”,並對建筑、對城市有了新的美學期待。
工程建筑起源於人類的生存和生活需要。實用功能,始終是工程建設的第一目標。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物質條件的改善、建筑技術的提升,大眾對工程的審美需求不斷增加,工程建筑也承擔起審美功能。在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的今天,在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進程中,工程的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已經並駕齊驅,甚至在滿足實用要求的基礎上,美感成為設計方案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
工程建筑美的設計理論早已為設計人員所掌握,但其所面臨的難題在於如何創造性地運用這些理論。懂得美學和工程美學理論不一定能成為工程設計大師,正像懂得烹飪重在“色香味俱全”不一定能成為烹飪大師一樣。這就需要文化賦能。
工程建筑本身就是文化,還需要什麼樣的文化賦能呢?這要從兩個方面講起:設計者的文化賦能和工程的文化賦能。前者是決定性的,后者是派生的﹔前者是因,后者是果。前后兩個“文化”所指有所不同。
設計者所需要的文化,大體是指人文素養、眼界視野、審美觀念、知識結構、思維品質、領悟能力等。要設計美的工程,對設計者來說,工程建筑學及其相關學科知識是必備基礎,但遠遠不夠,還需要廣泛學習﹔要設計美的工程,對設計機構來說,工程建筑學及其相關學科的工程技術人員是主力,但也遠遠不夠,還需要與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相關人才合作。
工程建筑所體現的文化,是指其所承載或象征的思想理念、價值內涵、民族風格、社會心理、地域特色、時尚潮流等。這些文化元素要通過工程外觀、空間布局、實用功能等方面體現,通過材料選擇、色彩組合、流線設計、施工工藝、細節處理等彰顯。
顯然,工程建筑文化是設計者賦予的,設計者綜合文化素養的寬度和高度,關系著工程建筑的文化厚度和溫度。所以,設計者的文化賦能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鼓勵設計者解放思想、創新創造、施展才華、自由設計,做到“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明代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圖文並茂,系統總結了中華技藝技術。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幕幕工程技術的成果景象,徐徐展開現代文明的畫卷。
前段時間,浙江省杭州市城郊高樓與麥田相輝映的短視頻在網絡走紅,城市漂亮的天際線與麥芒蕩漾的田野、現代文明與悠悠鄉愁,勾勒出城鄉和諧發展新畫卷。高鐵、大飛機、航母、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黑燈工廠、跨海大橋、風電機組、光伏電廠……越來越多的超級工程、大國重器、建設成果,彰顯科技與物質力量的同時,也成為新時代的文化景觀、旅游勝地。工程技術、建設實踐驅動著建設美麗中國的“高鐵”,風馳電掣、一路前行。
馬克思說:“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卓越的工程建設成果,持久散發著美的光澤,帶有深刻的文化烙印,是時代精神的產物。中國式現代化的“中國式”,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形塑和精神注入,也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華美學涓涓滲入。物質世界的建設,是人的本質力量的映射。中國式現代化,凝結和共筑著中國人的心靈、觀念、審美與文化,呼喚著新時代的“天工開物”。
長城、大運河、故宮、坎兒井、古蜀道……今天的文化遺產,多是歷史上的工程杰作。同樣,新時代的優秀工程成果,既惠及當代,也會成為后人的文化遺產。新時代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深度融合,日益彰顯美好生活主題。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代化、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這5個方面的中國特色。今天,我們正在抒寫新時代的“天工開物”,物質世界的文化芬芳日益濃郁,日益呈現出精神性和審美品格﹔同樣,精神文化和藝術領域,也日益涌起科學技術特別是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人類的生產和生活、物質和精神,融為一體、合二為一。
“文化是明天的經濟。”此刻我們對文化的關注與投入,在未來會演變為推動經濟社會增長的新動力。順應時代大勢,打造有文化品位的工程,讓文化與美成為工程的價值創造點,是現代工程建設企業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
從馬克思主義美學視角看,“勞動創造了美”,勞動是美和藝術的线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等著作中明確提出“勞動創造了美”這一重大命題,認為勞動本身就是美,隻有在生產勞動過程中,人才能真正証明自己是人類。在此基礎上,馬克思進一步提出,人類創造美的活動並不是任意的,而是有規律可循的,人類按照美學的規律來創造美的事物。從這個意義上講,工程建筑本身就是凝聚人民群眾勞動和智慧的偉大結晶,是記錄社會進步和時代變遷的符號載體,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美學、凝固的人類文明史。
從中華傳統文化視角看,美表現為一種“向內求善”的倫理型思想。甲骨文中“美”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美學意識的萌芽。值得注意的是,“美”與“善”是聯系在一起的,這意味著“美”不是簡單的藝術美學,而是“人的美學”。孟子對“美”下過一個定義,“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孟子認為個體的人格同事物、自然一樣都具有審美性質,並將人的道德修養分為了善、信、美等6個等級,肯定富有生命力的內在美,否定沒有生命力的形式美。由此,關注“善”與“美”的統一,注重藝術的倫理價值,成為中國美學思想的重要特征。
從近現代美學視角看,美主要是從心理層面出發,強調藝術的非社會功利性審美特征。現代科學認為,人通過感性認識世界,從而產生理性﹔又通過理性重塑認知系統,賦予事物一定的感性意義,產生審美。因此,審美是認識的終極形態,由感性與理性融合而成。當求知需求發展到高級階段,就進博鱼·boyu体育,入了下一個層次——審美需求。這也解釋了當今社會,為何工程建筑在滿足功能性、實用性需求的基礎上,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審美需求。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用工程為世界塑造美是一項偉大的事業。唯有不斷賡續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傳統,不斷挖掘歷久彌新的中華精神意蘊,不斷傳播美美與共的中華價值追求,我們才能塑造起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新形象,繪就人類文明美好新畫卷。
現代大國工程在設計和建造上既要追求節能、環保、低碳、零碳的生態目標,更要注重文脈的傳承、品位的展現和審美意蘊的彰顯。
以工程“為世界塑造美”,既是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重要舉措,又是深入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實際行動。全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要從物質層面構建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的美好家園,以生態理念引導工程設計與建造,“為世界塑造美”,有助於全面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深入推進文化強國建設,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文化和審美賦能工程設計與建造、發展新質生產力,引領工程設計與建造回歸功能彰顯、文化體現、情感表達的本質屬性,有助於全面推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
順應文化和審美的時代新呼喚,回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中國能建全面探索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文化強國建設的新路徑。我們先后為國內20余個省份、100余個縣市編制電力能源高質量發展方案,在陸地綜合能源大基地、海上風電、新型儲能等多個綠色能源關鍵技術攻關上實現重大原創性突破,孵化開發了廣西崇左、內蒙古烏蘭察布等一批大型一體化綜合能源基地。中國能建堅持跨界融合、資源共享、價值共創思維,攜手文化機構、藝術院校、企業、媒體等單位,共同構建工程“為世界塑造美”的跨界實踐交流合作新機制,探索在工程實踐中推進文脈傳承,讓文化與美成為建筑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工程產品的價值創造點,在大國重器中彰顯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中華人文之美。
作為跨國經營型企業,中國能建深化從“走出去”到“走進去”、再到“融進去”的“三步走”戰略,堅持將中華文化要素深度融入海外工程項目實踐,努力使海外承建的中國壩、中國路、中國橋等工程建筑,既體現中國技術、世界標准,又彰顯中華文明的深厚文化底蘊與獨特審美意蘊。
建設“美麗工程”,是新時代工程建設的基本要求。工程建設是人類作用於自然、改變自然環境的具體行為,是邁向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的必然環節,也將伴隨美麗中國建設的全過程,因此在工程建設中要貫徹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理念,體現美麗中國建設意識與擔當。
美麗中國建設至少包括3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形象地說就是“外美內麗氣質好”。首先是外在形象好,也就是生態環境要好,天藍地綠水清,城鄉人居環境優美﹔二是內在品質要優良,發展要健康,實現綠色生產、綠色生活,創新性強﹔三是制度和文化要好,思想觀念、文化底蘊、管理制度、公眾參與等符合生態文明要求,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能保障美麗中國建設持續提升。
“美麗工程”也應該具有這些特質。工程的外在形象要優美,注重加強工程的形象設計,提倡生態美學,注重形象整體和諧﹔內在質量要優良,要綠色低碳,在提高質量、控制成本、滿足工程性能指標要求的同時,堅持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工程。機場、橋梁、水壩、能源、通信、場館等工程設施建設要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以最小代價、最大程度支撐人類生產生活的效能。同時,管理制度、運營機制等要完善,在城市更新、鄉村全面振興等過程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生態友好,積澱人文底蘊,為美麗中國增色添彩。
此外,美麗中國建設也需要實施一系列重大工程博鱼boyu体育官方平台,通過實施協同降碳減污、環境品質提升、生態保護修復、現代化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建設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切實推進發展方式轉型、環境質量改善、生態系統恢復、治理能力提升,將轉型發展的潛力,轉化成切切實實的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美麗中國堅實支撐。這也需要各行各業強化統籌設計和項目組織,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強工程項目建設實施與運營管理,打造美麗中國的硬基礎、硬實力,支撐美麗中國建設目標穩步變為美好現實。
彰顯城市文化品格、提升城市美譽度的藝術與設計,還承擔著一個重要功能,即培養大眾審美和創新精神。
藝術與設計的作用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一是增強生活的藝術性。在城市公共建筑中,藝術化設施將藝術帶到公眾日常生活中,賦予場景更多藝術價值。以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為例,文化藝術的融入,讓交通樞紐成為展現中國形象和時代精神的門戶。二是提升商業的體驗性。在對線下商業空間差異性體驗定位與升級改造中,藝術賦能成為實體商業轉型的重要突破點。以消費者為中心,將中國傳統文化、藝術融入商業體驗,給受眾提供獨特的藝術體驗空間,創造能夠讓人記憶深刻的場景,是現代商業設施演變的重要趨勢。三是展示文化的在地性。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藝術與設計往往與地域特征以及地方文化特點緊密相聯。從這個角度看,“美麗工程”離不開地域文化的滋養。
好的設計需要達到“共情、共創、共享”。在實現這一目標的過程中,設計師的洞察力、整合力和執行力非常重要。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的彩車設計中,我擔任“當家作主”“綠水青山”等6輛彩車的主創。其中,“當家作主”彩車再現了舊版10元人民幣上人民代表走出人民大會堂的瞬間,令很多老同志熱淚盈眶,這就是“共情”。這些作品在創作過程中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融合與創新,即“共創、共享”。
設計直面民生需求,也是展現不同文明審美取向的“窗口”。中國曾是世界的“時尚之都”,陶瓷、絲綢等都曾是當時的“潮流風向標”。今天,我們正在加快建設制造強國,能否再次向世界展示領先的“時尚文化”,關鍵要看我們培養的設計師。中國設計前景可期!
自2021年創辦至今,中國美術學院美麗中國研究院以“中國美術助力美麗中國”為願景,回應高質量發展需求、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力量。
一是實踐網絡。研究院專門成立團隊,通過對各地近20年的相關實踐進行調研,收集了2000余個美麗中國案例博鱼boyu体育官方平台,形成了近500萬字的讀本,並建立了國內首個“美麗中國案例文獻庫”。在生態環境部指導下,研究院每年以100個文化藝術助力美麗中國的全新案例、100個各行各業的未來提案為主要內容,連續舉辦“大地之歌——美麗中國紀事”系列展覽。通過展覽與文獻庫,鍛造一支有情懷、有經驗的生力軍,構成行動者網絡,助力美麗中國建設。
二是思想網絡。3年的調研工作中,我們深感理論對實踐指導的重要性,因此舉辦了幾十場線上線下論壇,有100名青年學者參與的演講,有實踐者在田間地頭的現場講述,也有專家學者的理論分享。去年,研究院舉辦了美麗中國行動感知主題書展,邀請27家出版機構與近百位作者參展。通過論壇與書展的沉澱,國內外藝術、科技、生態等領域的學者組成近百人的專家智庫,形成美麗中國藝術實踐的思想網絡。
三是協作網絡。美麗中國建設是系統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協同與創新。今年,我們推出了美麗中國感知地圖,將以線上感知地圖的模式,通過地方提案與未來提案,打造一個雙向奔赴的建設平台,不斷豐富生態環境、生態美學、生態內容三位一體的協同機制,促進形成具有系統性、創新性的美麗中國實踐路徑。
在美麗中國建設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投身時代發展的最前沿去實現自我價值和藝術價值。我們欣喜地看到,藝術教育正在成為一種扎根中國大地、融入社會進程的“有為之學”。
人民網北京8月8日電 (記者羅知之)據國家發展改革委官網消息,根據近期國際市場油價變化情況,按照現行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自2024年8月8日24時起,國內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305元、290元。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公司及其他原油加工企業要組織好成品油生產和調運,確保市場穩定供應,嚴格執行國家價格政策。…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布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三新”經濟總增加值為223528億元,同比增長6.4%,相當於GDP的比重為17.73%。在第三產業(服務業),“三新”經濟同比增速達到11.5%。…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